一、姜太公钓鱼起因经过结果简写
1:起因:胸怀大志,深信自已能干一番大事业;
2:经过:年逾七旬却千里迢迢投奔西歧后并未急于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潘溪,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明君识英才;
3:结果: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聘,并封姜尚为相。
二、太公钓于渭水典故
商朝末年,姜子牙年近80,却怀才不遇,他见纣王昏庸无道,于是逃出商朝的都城,来到渭水河边隐居。他天天钓鱼,钓鱼的时候与众不同,他的鱼钩是一根直直的针。准备要戳鱼吗?当然不是。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有一天西伯侯姬昌经过渭水,要回西岐去,他听说姜子牙是位贤才,就来请他一起去西岐。姜子牙故意躲着不见,在芦苇丛里边不出来。姬昌吃了三天的素食,沐浴更衣,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命人抬着礼品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相迎。
他被姬昌的诚心所感动了,后人称这件事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子牙被文王封为丞相,帮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对周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见纣王荒淫无道,便弃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耻笑,所以暂时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以待时机。
一天,他正在渭河边钓鱼解闷,有一樵夫武吉担柴路过,见他竟用直钩钓鱼,还离着水面三尺远,鱼钩上也没挂香饵,便问长者贵姓。
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
武吉叹了口气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言百岁。象你这样愚拙的人,还自号飞熊,实不相称!"
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说罢,就担起柴担进城去了。
不料武吉进城失手打死了守门的军士招来杀身大祸,巧逢西伯姬昌路过,得知武吉是个孝子,家中有老母无人奉养,便赠与黄金十两,命他回去安顿好老母再来领罪。老母绝望,便带武吉来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教他如此这般,从此武吉只在乡中干活,不再进城去了。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一个春天。
一日,西伯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忽听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
姬昌命人将歌者找来,见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来领罪,反在此唱歌?"
武吉便照实说了,并说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认为姜尚必是贤者,便当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带路来河边寻访姜尚。
姜尚为试姬昌的诚心,未理采而避入芦苇丛中。姬昌求贤心切,三日后,又封武吉为武德将军,再次带路,亲率百官一同再访姜尚,封为太公。后来太公辅佐文王,随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四、姜太公钓鱼签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五、姜太公钓鱼原文是什么
姜太公钓鱼的原文出自《庄子》中的《逍遥游》篇,原文如下:
北海之王,神农氏之裔也,姓姜名子牙。以钓得大鱼为业。一日,钓于渭水之阳,忽大鱼跃而出,化为凤凰,飞腾翱翔而去。其景象之壮丽,其气韵之华美,令人心驰神往,如入仙境。姜子牙遂领悟到,凡事顺其自然,悟道成仙,便能得道成仙,与自然合一,便能免于苦难,享受永久幸福。
六、姜太公钓鱼原文及讲解
《姜太公钓鱼》原文与赏析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①,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韬·文师》)
【注释】①权:权术,谋略。
【译文】文王问:“为什么说钓鱼与实现人们志向相似呢?”太公回答:“钓鱼时要使用三种权术,用鱼饵钓鱼,等于君主用禄位诱人入仕;用香饵钓鱼,等于君主用重赏诱人尽忠效死;把钓来的鱼按大小各尽其用,等于君主把求仕的人按才能高下分别任以各种官职。垂钓虽为了得鱼,但用意深远,以此可参透大道理啊。”
【评说】钓鱼原本只是平常事,然在谋略家眼里就变得不寻常。透过现象看本质,于平淡中见神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人人都渴望和祈求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知识,高于知识。擦亮眼睛,放飞思想,你将会发现又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