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赤壁赋黄庭坚
不是黄庭坚写的。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二、后壁赋全文
《后赤壁赋》苏轼
全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三、后赤壁赋苏轼与谁一起游的
杨世昌
苏轼和杨世昌一起去了赤壁,其中一客是吹箫的艺人,据考证是杨世昌。另一客是二客,一客是杨世昌,另一客则不可考。
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区别
1、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
2、内容侧重点不同。
前《赤壁赋》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后《赤壁赋》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3、心境追求上不同。前《赤壁赋》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后《赤壁赋》略为虚无缥缈,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五、文征明前后赤壁赋全文
为:其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雄风抖擞,猛志固难。骑战略悠悠,凭高临原,重看还叹,不啻远行人,各在天一涯。其二:中间小柴旭骖,左右薛周华表。正坐虞公宴冤,又被许由妒醉,欲眠先把红装卸。半醒独向秋波,何限梦依稀。却忆江东父老,久在虎溪寻梦。对此北窗无奈,星彩当知不足,明朝拂去尘埃,只恐夜深花睡。
六、简析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异同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
一、两文的相似点
1、文章都采用以文为赋。
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
2、蕴含的情感一致。
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3、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
两文在艺术上的高品位,主要体现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诗情到哲理的升华和凝聚,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二、两文的不同点
1、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
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
2、内容侧重点不同。
前《赤壁赋》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
后《赤壁赋》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3、心境追求上不同。
前《赤壁赋》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
后《赤壁赋》略为虚无缥缈,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