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从2013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xx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50字

保护地球人类共同家园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没有高质量发展为依托,生态文明建设难以为继,富裕美好生活也难以实现。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科学施策,确立战略目标久久为功,地球才会永远美好,人类才有安乐家园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具体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才是关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要改善生态环境,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以山西为例,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已明显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山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将造林绿化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每年拿出500万元重奖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近年来山西全省每年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高达近百亿元,造林绿化的成果十分显著。

因此,各地政府应提高重视度,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二、完善法规制度。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强调了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尽管我国在30余年中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为此应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要求,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赔偿、责任追究等制度,用法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三、加强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及能源结构。

为达到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指标,部分地区曾采取“指标性停电”的做法。

例如2010年9月1日,河北安平县政府办公室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有序限电的通知》中规定,安平县将每3天停电22小时。这样的节能减排措施,给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且易带来其他问题。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应当从优化产业及能源结构做起,一方面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更多的采用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

据一项针对南海北部的勘测显示,那里的可燃冰储存量达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

四、发展科学技术。

我国育种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从这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政府方面:制定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采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企业方面: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

(3)公民方面:处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理好生活垃圾,植树造林,爱护环境,适度消费,杜绝铺张浪费。

五、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谈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六、从耕地质量角度,如何加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和技术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数量和质量协同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实有耕地19.18亿亩,总量较10年前的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减少了1.13亿亩。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约40%,大部分耕地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2018年全国农业成灾面积达1.59亿亩,其中,农作物受干旱灾害面积1.11亿亩,受洪涝灾害绝收面积1442万亩,还有1037万亩受到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导致我国农业产量年际波动大,持续增产难度高,威胁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13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9年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