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北京故宫书信格式
北京故宫书信格式是明清时期皇帝使用的一种特殊书信格式,以红色纸张为主,用金色墨汁书写,上端写有皇帝御笔“奏”字,下端为“敕”字,中间为正文部分。
书信的抬头处写有收信人姓名、职务,正文开头称呼为“臣”或“卿”,结尾用“乃此”表示结束。书信内容严谨,表述简洁,用语唯美。这种书信格式的使用体现了皇帝的统治权威和文化品位。
二、以书信的格式用现代语言的诫子书
诸葛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父亲诸葛亮
白话释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古文信件如何结尾
同开头一样,结尾也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过,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好的结尾形式,共读者借鉴。
1、以写景作结。古代诗词,结尾写景的为数很多,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诗词结尾自然多是写景,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诗词结尾也有很多写景的,作者将想说又不想直说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耐人寻味。如岑参的《白雪歌》,是送别之作,结尾诗人不愿直说不忍离别,而是写了眼前之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雪地上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以描状作结。同结尾写景相类似,但写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人的情状。以描状作结,也是为了避免直说,在描状中寓含深意。如杜牧《秋夕》,写一少女在秋夜乘凉的活动,结尾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神话会使这少女在“卧看”之中产生联想,也从而引起读者的想象。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在描写边塞景象的同时反映了将士既坚持抗战又想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结尾“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没有对将士们的矛盾心情没有直说,而通过对将士们的情状来表达。
3、以抒情作结。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在古代诗词中,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还是以写景、叙事为主的,都有以抒情作结的。以抒情作结,往往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汇总,用一、二句精警的话表现出来。如李白《将进酒》的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把诗中反复抒发的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一下子倾诉出来。以抒情作结,最好的是结尾的抒情是全篇思想的升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便达到这一点,此诗作者从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最后表示,若有了“广夏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纵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结尾的抒情确实将全篇的思想感情深化到难得的高度。
4、以判断作结。结尾是判断语言或类似判断语,起着总结全篇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白居易《买花》的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判断指出,权贵们买一丛花价值十户缴纳的赋税。再如李绅《悯农》第一首结尾“粒粒皆辛苦”也是通过判断来说明粮食的来之不易。
5、以发问作结。诗词到结束时,忽又提出问题,这不仅能增加层次的起伏,而且还能留下联想的伏线。如曹邺的《官仓鼠》,在“健儿无粮百姓饥”之后提出“谁遣朝朝入君口”这一问题,虽没明确指出“百姓饥”的剥削者养活着“官仓鼠”,但却能让人想到,并且更加含蓄有力。结尾提出问题,不作回答,使人能展开联想。也有些诗词,
四、240方格纸书信格式
写信的格式:
给----的一封信(可要可不要)
尊敬的---(顶格写)
(空二格)先向对方问好
正文
此致
敬礼(另起一行,要顶格写)
写信人署名
写信日期
以上就是一般书信的格式,实际运用时,也可稍作变化。
信封的格式:
收信人邮编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姓名
发信人地址
发信人姓名
发信人邮编
PS:当然,你只写收信人的信息也可,但万一地址不正确,就退不回来了。
中文信封为竖写样式。
右上起书写收信人的地址
中间有一个竖长方红色框,写上收信人的尊姓大名和台鉴,一般写“先生”之类居多。
左边偏下写上寄信人的适当的落款
五、写信在古代叫什么
1,尺牍: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或是信札,书信。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传递消息。
2,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自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
3,雁帛:《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
4,书简: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5,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6,八行书: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简称八行。
7,尺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六、古代对“信”有哪些称呼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扩展资料:
古代的通信有三种方式:“传”指车递,“邮”是步递,“驿”是马递。车传成本高效率低,逐渐废除。短距离的靠步行递送,长距离靠马递。驿站为中转站,即为传递军情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所。
周朝开始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唐朝有1600多个驿站,从业人员超20000,因为已有大运河,是水陆兼能传递,通讯业有极大发展。官方为传公文书信设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汉旧仪》),刘邦开始担任的泗水亭亭长(沛县邮局局长)。
嘉峪关的魏晋墓中有壁画,画有一个骑快马的人,手举简牍文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邮递员”。古代邮递员叫“驿使”,为了醒目,红色是邮驿、驿使的标志性颜色且一直沿用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使用绿色。
古代还专门训练狗来当邮差的。唐代诗人李贺曾有“犬书曾去洛”之句。不过这个并不像驿站一样普及。有些地区设置了许多“狗驿”,养着许多“邮犬”。前面说的都是传递书信,再来看看传递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