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光弼是个怎样的人
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诏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二、郭子仪故事概括
郭子仪的情商颇高,他以真诚打动皇帝,推心置腹感动同僚。他从不得罪小人。郭子仪在叙述祖坟被挖的整件事中,完全没有涉及到朝中官员,为了不起内讧,郭子仪牺牲了很多。郭子仪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勉励李光弼忠君爱国,两人合作无间。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谁都可以自己进去,这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有次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立马遣散了所有女眷,自己穿上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卢杞的到来。因为郭子仪懂得看人,非常有远见。
郭子仪一生子孙众多,孙子有好几十,郭府算上郭子仪家人和奴仆,共计三千多人,长子郭曜廉洁谨慎,三子郭晞善于骑射。六子郭暧与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长女日后成为了郭太后。
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逝世时,墓葬在肃宗建陵中作为陪葬,荣宠一生。
郭子仪拜寿
郭子仪经历了唐朝四代,两度担任宰相,被称为“中兴名将”。在郭子仪成为节度使后到他去世,26年间他成为了唐朝转危为安的中流砥柱。郭子仪与皇帝是亲家,与同僚关系友好,用爱心来对待属下,那么郭子仪的七十大寿应该是万众瞩目。
三、郭子仪收复长安过程
1.领导军队与军阀合作:在安史之乱初期,郭子仪领导军队与同为诸军阀之一的李光弼进行联合作战,成功守卫了长安,并对叛军进行了有效打击。
2.改革军制:郭子仪认为唐朝的军制需要改革,他建立了以机动性为特点的新军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3.实施政治裁决:郭子仪与李光弼分别任安史之乱中的两个重要将领,两人存在矛盾。为了维护唐朝的安宁稳定,他最终做出了将李光弼贬为会昌两守的决定,使之从战争中撤退。
4.针对叛军战术:郭子仪针对叛军作战特点,采用了以“攻其不备”、“声东击西”等策略,成功挫败了叛军的攻势。
以上是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一些关键措施和贡献,他的领导能力、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使得他成为唐代历史上的名将。
四、平定安史之乱是郭子仪还是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是李光弼。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一次重大叛乱,发生于755年至763年间,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唐朝派遣了多位将领前往平定叛乱,其中李光弼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在平定叛乱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李光弼先后担任安西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河北节度使等职,领导了多次对叛军的作战,最终在763年成功平定了叛乱。而郭子仪则是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他曾经在叛乱初期担任过河东节度使,但是后来因为叛军入侵而失去了这个职位。
五、李靖和李光弼谁强
李靖更强。
从后世官方认证的角度来看,李靖武庙十哲的位置稳如泰山,而李光弼只是七十二将之一。两者地位差距明显,一个可以竞争历史第一,一个是历史级名将。
从唐朝角度来说,李靖平定了南方最强的萧氏政权,为大唐统一天下立下大功。之后灭东突厥,灭吐谷浑,直接让李世民成为了天可汗,为大唐掌控草原,开拓西域打下来坚实基础。并且一生无败绩,其他人出征(包括同为武庙十哲的李绩)李世民都要事前叮嘱一番,唯独李靖,李世民就让他放手去打。
而李光弼的主要功绩在内战,平定安史之乱,是大唐的救国功臣,但是这份天大的功劳,李光弼并不是独享的,郭子仪和仆固怀恩可以分走一半功劳。并且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他曾经吃过败仗,甚至是大败。
综上所述,无论是战绩战果还是后世的认同,李靖都强于李光弼。
六、郭子仪年轻时战绩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怡,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朝著名将领,世称“郭令公”。
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天宝八年(749),拜左卫大将军,后兼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围云中,收复常山,拜兵部尚书。天宝十五年(756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洛阳、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乾元元年(758年),克卫州,与八节度使围邺城失败,被解除兵权。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