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贝多芬(贝多芬写过月光曲吗)

一、月光曲的真实来历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传说在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从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二、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由来是什么

《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

《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0分,贝多芬——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与世长辞了,3月29日下午,维也纳2万多名沉浸在悲痛中的市民为贝多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抬灵柩的,是在歌剧场服务的8位有名的音乐家。扶灵柩的,是贝多芬的学生和那些晚辈音乐家,一共有36个人。舒伯特也是这36个中的一个。贝多芬走了,人类音乐史是的一盏明灯熄灭了。他不但为音乐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也发掘了人类心灵中深邃的一面。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不幸,然而他却凭着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奋斗。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他创作的乐曲回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永远激荡在我们心中。

三、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是贝多芬的第几首

人教版六上《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1年。

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四、贝多芬是如何创作月光曲

《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月光曲》是贝多芬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五、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

《月光曲》是一首钢琴曲,是贝多芬1801年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相传贝多芬散步时,被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所感动,而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月光曲》全名《月光奏鸣曲》,作于1801年,其时贝多芬正陷于耳疾的深深苦楚中。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因为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摆的小舟通常”而来的。其实牵动贝多芬创造的不是皎白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琪察尔迪初度爱情失利后的苦楚心境。朱丽叶是伯爵的女儿,两人真挚相爱,因家世的间隔,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冲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准则构成的心里苦楚和激烈悲愤悉数倾泻在这首豪情激切、火热的钢琴曲中。

关于此曲还有一个悦耳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瞎子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其时月光静静地散落在这个贫穷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自个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造了“月光”奏鸣曲。不管怎样,“月光曲”个称号使这首奏鸣曲变成众所周知的名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愿望奏鸣曲》、《愿望朔拿大》,创造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造的老到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气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郁闷的思绪。而第二乐章体现了那种回想的甜梦,也像神往将来的规划。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秀丽的,就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月光曲》的三个乐章,作为一个全体,有着内在的联络:从不安静的思索,到需求斗争和行为;由深化的沉痛,到愤恨的对立,最终乐曲结束了,贝多芬如同仍然处在深化的思维斗争。

贝多芬的创造会团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前进思维,它的改造英豪主义形象可以用“经过磨难--走向欢喜;经过斗争--获取成功”加以归纳。贝多芬的作品既艳丽雄伟又极朴素显着,它的音乐内容丰厚,一起又易于为听众所了解和承受。贝多芬的音乐会团体现了他那个年代公民的苦楚和欢喜。斗争和成功,因而它曩昔老是那样鼓励着我们,煽动着我们的斗志。

六、贝多芬写过月光曲吗

写过,月光曲的作者是贝多芬,《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

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