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茹志鹃写百合花的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迅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领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
。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生前愿望以及他们的心中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忘记。
1957年前后,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通讯员的故事,首先设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质朴羞涩。而至于小说的主题她并未想过。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但作品寄出去后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阴郁不能发表”。几经周折,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的第三期《延河》杂志上。
二、茹志鹃百合花环境描写赏析
环境描写的句子是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景环境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2、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环境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三、百合花茹志鹃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
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扩展资料:
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
四、百合花茹志鹃改写成诗歌
1.可以改写成诗歌2.因为百合花茹志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它们的形态和色彩都可以成为诗歌的表达对象。通过诗歌的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百合花茹志鹃的美丽和神秘,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它们的魅力。3.在诗歌中,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将百合花茹志鹃的形态、颜色、香气等特点进行描绘,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花朵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诗歌也可以表达对百合花茹志鹃的赞美和敬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种花卉。
五、高一百合花概括文章大意
百合花课文概括讲述了向敌人进攻、包扎我军前沿所发生的一段小插曲,反映了解放军的高尚品质和人民对解放军的诚挚关怀,塑造了一个出身贫苦、热爱生活、纯真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六、百合花茹志鹃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但描写的却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读这篇小说时,我脑海里不时浮现一些画面,“小通讯员在前面脚步匆忙的带着路,我在后面追赶”“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缀满百合花的枣红底子的新被子”。作者如画家一般将这一切鲜活的展现在我眼前,淡淡的,散发着清香,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
整个故事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用一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连缀全文,用委婉细腻柔美的笔调去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那种纯洁美好又微妙含蓄的感情。
《百合花》写于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但与这期间的其他文章相较,风格迥异。十七年文学是歌颂与回忆,百合花也不例外,但他又跳出了这一时期那一种英雄式的人物描写方式。
每当读到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补破衣服,每当读到新媳妇在棺材里铺上她的嫁妆那一床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时,一种感动深深萦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
一篇佳作之所以流传于世,就在于它能激起人感情的激荡,能历久弥香,这便是《百合花》区别于这一时期其他小说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小说有着太多的激情与梦想,有着太多的斗争与革命,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美的关系描写反而置之于后,那种用激情和口号写成的文字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若再次欣赏就味同嚼蜡。
当文学遭遇政治,成为其附庸,文学的灵性就会被掩埋,只有抛开这些束缚,重归对人的关怀时,文学才能散发出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