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蝉不可语冰典故
出自《庄子·外篇·秋水》,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
原句是: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
人总以自己一孔之见为满足,总以自己一见之得匡万物,以为自己之见已表达了天下社会的意见,
结果就不能不产生混乱和迷惑。就如井底蛙只知井之大,跟他谈海它又不懂得海有多大。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
当一只四季虫在侃侃而谈的时候,夏虫很难理解到夏之外的景色。
对偏见之士及没受教育的人谈大道理,他们亦不知你在说什麽。这是因为他受到以往教养的薰陶。
在生活中,我们和他人沟通时,先要看清对象。对象错了,讲得再多也没有用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识人,要练就一双判断对方水平的火眼金睛,这样讲话才有针对性,才不会浪费精力和感情。
如果见到有人蛮不讲理、甚至胡搅蛮缠,那就说明你没有选对人了。这时候你不妨学学大师孔子,一笑了之。
二、“冬虫不可语夏冰”什么意思,语出何处
1、原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译文“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
3、出处出自于庄子《秋水》
三、夏虫不可语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冬天的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引证:
《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语冰,我教你看看。
四、夏虫不可以语冰的原文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本段话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大意是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不能和乡曲之士(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因为他受见识的限制而不能理解。
五、孔子夏虫不可语冰典故
“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外篇·秋水》,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比喻人的见识有局限,跟见识短浅的人不会达成共识。
原句: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
译文:
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启示:
人的阅历、见识都是有限的,有生之年参透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尽管我们身边有很多“不识冰”的、浑浑噩噩的井底之蛙,但还是要努力扩大知识面,开阔阅历,增强胆识,做一个博学练达、通透有识之人。
六、夏虫不可语冰的意思
“夏虫不可语冰”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有些东西是不可能理解的,就像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冰的冰冷一样。
这个成语表达了两种事物之间的巨大差异和相互之间的隔阂。就像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冰的冰冷一样,某些人或事物之间的差异也会使彼此之间无法相互理解或接近。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或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困难,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或群体对某种事物的理解或接受程度无法达到另一个人或群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