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生产民俗
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
二、东北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1、圣水节习俗:
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神鹿示水”的民间故事,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我国北方各族儿女的狂欢节,也是东北三省最大民俗节日,体现了多民族习俗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2、冬储菜习俗:
每年10月都是东北秋菜采购的旺季,北方群众往往在这个时候购买大量的白菜和萝卜等,加工或直接储存,以备冬天全家人吃菜的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储存秋菜的民间习俗逐渐被科技改变。
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家曹保明说,这种习俗来自东北的地域文化,因为漫长的冬季大雪纷飞,东北人就需要把粮食和青菜储藏起来,这就是最早习俗的起源。
扩展资料:
事实上,东北冬储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东北个别农家,依然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挖出长方形的菜窖,把干燥后的白菜、带着泥土的萝卜一个个放进去,再封口加盖毡布。整个冬天每隔几天就要翻动、检查一下,以备整个冬天食用,甚至吃到第二年的春季播种时节。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东北地区大多数乡镇都设立了窖储菜基地,大多基地已经改变以往地窖储菜的方式,改为冷库储存蔬菜和水果,而且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资金。“政府采取了广泛的现代化储存青菜的办法,使得这种民间储存秋菜习俗得到了最终的改变和结束。”曹保明说。
三、东北过年吃什么
吃饺子。
东北过年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己经历了几百年,饺子的型状很像元宝,意有来年恭喜发财之意,饺子也是美味食品,人们都喜欢吃。
四、吉林风俗
吉林没有特别的风俗,因为东北风俗其实都差不多,而且近些年来没有什么风俗出现,差不多都是全国都有的那些,也就是过去有八大怪。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三怪大缸小缸腌酸菜,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五、东北春节的习俗
东北过大年的习俗:三十晚上包饺子、年夜饭后吃冻货、三十晚上点长灯、压岁钱、初一初二不扫地、破五吃饺子、正月不剪头。
饺子皮和饺子馅要刚好用完,皮多了或者馅多了,都是有说道的。用来包饺子和地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说这样是年年有余粮。东北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
六、满族人怎么过年
满族过春节,在时间上基本与汉族一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过小年,要做黍叶饽饽、椴叶饽饽、菠萝叶饽饽,实际上是用黏米面包小豆馅做成的黏豆包,农村很多人家在腊月的后几天就把豆包做出来,放在室外的缸里冷冻,过年的头几天因忌动刀剪而且宾客往来较多,有时无暇做饭,把缸里的黏豆包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下就可以当顿饭吃。
再有一种类似黏豆包的面食,是包馅后擀成饼状,入锅烙熟,俗称“黏火勺”,也同属“黏饽饽”一类。喜吃黏食是辽宁满族饮食风俗的一大特点;
此外,还有豆面饽饽,也称豆面卷子、豆面折子(民间称驴打滚);除夕要做满族的传统糕点--萨其马,很多年轻人不懂这门手艺,好在商场、超市各种包装精美的萨其马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