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征读后感50字
长征读后感:
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了25000千里的长征,在那么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困苦,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被劈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加大渡河沼泽遍地的大草原,高耸入云的大雪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招呼想象的毅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前进的路,更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谁也不想在这里面润肠着重要?杀鸡很多战士就在这片草原上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但其他战士前赴后继,没有退缩,战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前进,前进再前进。
在粮食短缺的时候,他们吃的食物是烘烤干了的,从出口的粪便中挑出来的未消化的玉米粒,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万里长征的厉是艰难的,他们都去吃牲口胃消化的东西,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的艰难。
我觉得红军的万里长征之所以能够进行下去,完全是因为他们有那么多的像谢飞那样有毅力的人才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红军不怕苦,不怕累,有利利的这种精神。
二、25000里长征的感想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悟: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壮烈无比的英雄史诗。面对寒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他们没有低头,更没有屈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不怕艰难险阻,更不怕牺牲,硬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击退了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
红军战士们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现在的国人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复杂、善变、也最具挑战的一个时代。生活给了我们物质上最大的丰腴,却给不了我们作为生命体本质意义的诠释。
重走长征路,给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信仰与目标,走出自己生活的舒适圈,放下曾经被自己视如珍宝的“行囊”,脱下厚重的“外衣”和“面具”,踏上追寻理想信念的路上,为人生推开一扇崭新的大门。
三、长征1996版观后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自世界近代文明的潮流猛烈地冲击了这个东方大国之后,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于是,当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第一次知道了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
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四、长征第二集感悟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献血换来的,要倍加珍惜
五、长征第17集看后感
长征17--18集观后感如下:
经过一场浴血奋战,红军夺下了泸定桥,主力部队终于度过了大渡河,接着又翻越雪上,天气恶劣,没吃的,没穿的。好多人都病倒了。这是长征最艰苦的一段路。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在这该奋斗的年纪就不该选择安逸!
六、2023年10月3日观后感
2021年强国路上你我同行观后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10月19日,新庙小学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由内蒙古教育厅精心制作的“强国路上、你我同行——2021年秋季学期全区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深受教育和鼓舞。
此次思政课由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瑞军同志主讲。张瑞军同志从时代的榜样、希望的光亮和传承的力量三个篇章,通过王俊博、杨莉、白晶莹和廷巴特尔等人的先进事例,讲述了100年来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各民族人民像石榴子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勇于担当,共同建设共同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故事。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通过观看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谋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争做强国好青年”的信念与觉悟,同时也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继承光荣传统,呵护好我们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强国路上守好我们这一代的担当,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