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习俗(重阳节的七大习俗)

一、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二、抓住重阳节什么的风俗习惯

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代人们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重阳节人们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在我国现在又定义为老人节,倡导社会养成尊敬老人,照顾老人的好习惯

三、重阳节的七大习俗

1、登高

在中国民间,很多地区都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因此它又有“登高节”的称呼。相传重阳节登高始于东汉时期,在这一天,人们会结伴登高山、登高楼,祈求吉祥长寿。

2、吃花糕

花糕又被称为重阳糕、菊糕、五色糕等,吃花糕的本意,是为了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顺顺利利。另外“糕”和“高”谐音,因此对于不能登高的人来说,会用“吃糕”来代替“登高”。

3、饮菊花酒

重阳节之时正是菊花盛开之际,因此民间就会赏菊花、喝菊花酒,菊花酒是用菊花、糯米、酒曲酿造成的酒,也被称为长寿酒,被认为是驱除灾祸、祈福的“吉祥酒”,现在在我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项风俗。

四、重阳节是什么习俗

重阳节主要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等。

1、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2、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五、重阳节八个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所以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

重阳节根据地方不同,风俗习惯大致有:

一、登高

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首要习俗。

此时秋高气爽,登高远望能令人心旷神怡,更有健身祛病的功效。

二、辞青

重阳登高,也是观赏红叶的好时机。

此时天气渐冷,层林尽染、草木凋零。

郁郁葱葱的绿色,早已已消失不见。

观赏红叶,又被称为“辞青”。

三、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观赏菊花的风俗。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九月初九重阳节,亦是菊花节。

四、晒秋

重阳时节,也是丰收的季节。

我国农村地区,还保留了“晒秋”习俗。

在自家房前屋后,搭起架晒、晾晒农作物。

祈愿来年也能有个好收成。

五、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年的,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六、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掺进新打下的粮食当中。

一并酿制成酒,留待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七、佩戴茱萸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初五、九月初九,都是逢凶之日。

八、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糕”谐音“高”,取节节高升的意思。

以上是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有些也有稍许不同。

六、重阳节有哪些风俗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人们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重阳节人们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相传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这一天将有大灾大难降临在你们家。你现在马上回家,只有让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袋子里装上茱萸,然后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开这一场大的灾难。桓景听从了师傅的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家外出登高饮酒。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说是这些动物代桓景全家受祸了。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