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乐不思蜀意思是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二、在三国演义的乐不思蜀指的是哪个人物
指的是刘禅。
刘禅,蜀国后主,小名是阿斗。现在,“阿斗”常指笨蛋。三、请问乐不思蜀是指历史上哪个人物啊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指的是刘禅。
刘禅,小名阿斗,是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他继位后昏庸无能,公元263年,蜀国被魏所灭。魏王曹髦封他为“安乐公”,迁居魏国。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四、乐不思蜀是跟谁有关的成语
与乐不思蜀成语相关的人物是刘禅。
【成语】:乐不思蜀【释义】:蜀:三国时的蜀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用法】:用来表示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出处】: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即位。刘禅昏庸无能,后来诸葛亮等辅佐他的人相继去世,蜀国便每况愈下,国势日衰。公元263年,在魏国的大举进攻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被迫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封他为安乐公。刘禅居然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又在异国他乡过上了享乐生活。一天,魏国的当权者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地为他安排了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司马昭见状,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保住他的江山!”司马昭故意问刘禅:“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原在蜀汉任职的正暗地里对刘禅说:“要再问您,您就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不久当司马昭再次问起时,刘禅果然照正教的说了,还勉强地挤出了眼泪,被司马昭当场揭穿。刘禅的言行从此成为千古笑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之子。他即位后,不理朝政,一切国事均由诸葛亮代为处理。诸葛亮死后,刘禅日益昏庸,终日饮酒作乐。他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五、乐不思蜀,对牛弹琴出自哪个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对应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国君刘禅。
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对牛弹琴对应的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公明仪。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六、乐不思蜀是说谁的
答:乐不思蜀是说刘禅。
乐不思蜀说的是蜀国后主刘禅的故事。刘禅投降了司马昭,别人问他:你想回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