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多芬是如何创作月光曲
《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月光曲》是贝多芬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二、贝多芬月光曲宁静的曲目
很多。 德彪西:棕发少女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前两乐章、田园奏鸣曲、致爱丽斯 伯舒特:小夜曲、摇蓝曲 肖邦:夜曲(多首)、雨滴、告别 舒曼:童年情景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李斯特:爱之梦 比才:《阿莱城的姑娘》中的一首小步舞曲 格鲁克:幽灵之舞 ……
三、贝多芬在谱写【月光曲】时,心里会想什么
月光曲给人感觉深沉,可能是因为贝多芬对兄妹俩的贫寒而感到同情。而且给人的感觉很舒缓,可能是贝多芬找到了知音,而感到很开心。天地之间,是什么情谊感化了人间,是什么进化了人类-------是无私的爱,一种对心灵的呵护,一种让人从绝望中得到希望的力量,一种给人幸福的力量.
而贝多芬他就有一颗爱心.为了达成一为残疾姑娘的心愿,放弃了自己的散步时间.此时我在想,贝多芬为什么不在舞台上弹奏,而在一间平凡的房子里弹奏?可能贝多芬走上音乐的道路是为了让身陷困境与绝望的人们重新振作起来得到希望.
四、什么的贝多芬,月光曲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SonataNr.14(Mondschein-Sonate)-1.Adagiosostenuto)。
五、月光曲的真实创作过程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Op.27)于1802年出版,并伴随着如真似幻、绘声绘影的传奇。月光完成于1801年,献给贝多芬暗恋而且欲娶之为妻的17岁女子桂齐雅第女伯爵.贝多芬其实并未曾为此曲标题,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鸣曲》,后来称此曲为《月光奏鸣曲》,是由诗人雷尔斯塔勃(Rellstab)命名,他将第一乐章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静,比喻为卢塞恩湖(LakeofLucerne)上的月夜。其实第一乐章慢板的单纯性只是幌子,因为随后的“稍快板”及“急快板”乐章,在音乐上都是严峻的挑战。
乐曲刚开始是采用慢板,继之为诙谐曲,最后再以真正奏鸣曲形式的乐章收尾。这种方式是贝多芬开始尝试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实验,将作品的重心往后移。他在稍后自己的作品中仍延续这种方式,而到本世纪的马勒及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达到极致。因此,《月光奏鸣曲》的开端无异是一首序曲,其重复三连音的灵感可能来自于莫扎特歌剧《唐乔万尼》第一幕中的三重唱。《月光奏鸣曲》接下来的乐章经过巧思安排,呈现作品的主要重点,对演奏者技巧而言,更是一大考验。
六、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什么时而什么
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