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是什么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34年,秦国的王子胡亥被赵国俘虏,而赵国则要求秦国归还完璧(指玉玺)。为了救回王子,秦国派遣使者前往赵国的渑池,与赵国进行会谈。
在会谈中,秦国使者巧妙地利用了赵国宴会上的机会,成功夺回了玉玺,并将胡亥带回秦国。这个故事展示了秦国的智谋和赵国的失误,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渑池之会,不辱使命成语故事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
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三、渑池之会的意思和来源
将相和拼音:jiàngxiànghé
1将相和故事来源:《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2将相和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说:“以后让我见了他,让他下不了台。”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顿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3将相和故事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四、渑池之会完整的故事
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
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
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五、关于蔺相如所有8个的故事简短
蔺相如,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他有八个故事:戴罪立功、借尸还魂、三跪九叩、破釜沉舟、断臂求法、卧薪尝胆、舍命护吴、抱柱而泣。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气、智慧和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六、渑池会面50字概括
渑池会面讲的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但是不敢不去。
在秦王发兵攻打楚国之时,想主动与赵国交好,因此约见赵王于渑池。赵王来到渑池之后,秦王表面上是交好于赵国,但实际上是想借此羞辱赵王,让赵王鼓瑟,并且还要求赵王献出周边的城池,于是就有了渑池会面的故事。
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帮助赵王成功解了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