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韵大鼓的少白派的创始人是
少白派是京韵大鼓流派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鼓曲名家白凤鸣宗法刘宝全的唱腔,吸收借鉴白云鹏的表演艺术,加以创造发挥,突出苍凉悲壮的“凡字腔”,创造了少白派京韵大鼓,并且编演了一批代表性曲目,对现代的京韵大鼓艺术具有一定影响。
白凤鸣八岁从父学艺,十二岁登台演唱,为鼓曲大王刘宝全赏识收为弟子。至十七岁时,已掌握刘派大鼓演唱真谛。他深知老师造诣之深,不仅在于汲取前辈宋五、胡十、霍明亮诸家之长,还贵在融会贯通、富于独创精神。因此,他立志广撷博采,从兄弟曲种和姊妹艺术中借鉴表现手段与技法。他酷爱京剧艺术,并结识了王少卿、陈富年、杨宝忠几位朋友。经与这些良师益友切磋,他大胆尝试在演唱《击鼓骂曹》时,以单键击出双键鼓点的技法,配合《夜深沉》古曲,使演唱效果声情并美,一时被誉为创举,广为仿效。
白凤鸣对自己演唱的作品,力求深入理解作品之历史背景,人物之思想性格特征。如他中年时期,在演唱子弟书《方孝儒骂殿》之前,从考据与体验着手,力求做到一个唱腔、一个眼神、一个手式、一个身段都能注之以情,贯之以神,当时受到老伶工王瑶卿、陈彦衡、言菊朋的器重。他矢志精研音津声韵至三十岁时,以他独具特色的艺术而被曲艺界誉为少白派,独树一帜。
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原唱
原唱骆玉笙。
骆玉笙,女,京韵大鼓演员,师承韩永禄,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她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代表作品有《剑阁闻铃》、《重整河山待后生》、《丑末寅初》等。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主要流派有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代表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等。
三、白派京韵大鼓唱词
祭晴雯(京韵大鼓)
愚斋闲客根据李树盛演唱录音整理
志扬复校
芙蓉色相记三生,一缕炉香续前盟。
庭前持诔心欲碎,空令花神怨不平。
此情此景销魂去,已了尘缘未了情。
晴雯女恃宠无忌遭罹祸,都只为,春囊袋,事发生,成铁案,理不清,
好可怜美貌的勇晴雯抱恨而终,就苦坏了贾相公。(甩板)
烈性的晴雯夜间死,次日里,宝玉闻知魂吓惊。
他哎哟了一声说坑煞了我,登时口内吐鲜红。
不住得顿足捶胸把姐姐叫,好叫我痛碎了肝肠阵阵而疼。
我曾说让你们看着我先入土,不料想你竟撇我独赴幽冥。
此时间只想到灵前把你哭祭,又谁知母亲的嘱咐狠又凶。
眼前是后门以上加封锁,你叫我何能送你走一程。
虽说是暗中派人去关照,焉能够样样齐全件件儿盯。
这才是生前不能随你愿,到死后依然处处欠你的情。
世间上第一个无情的就是我,姐姐你妄自痴心把我来疼,
你的痴望一场空。(甩板)
这宝玉终日悲伤心不定,行哭行笑似癫疯。
忽一日偶然听到丫鬟们讲,说晴雯姐在花神队里掌管芙蓉。
连忙的强打着精神把祭文作,细将那一往从前书写分明。
这一日带病作完芙蓉诔,捱到了黄昏以后悄悄地出户庭。
命小鬟暗在园中摆香案,这公子芙蓉花下秉虔诚。
先将那净水一盅供案上,又把那紫檀一块放炉中。
未曾开言心先碎,诔文哭诉倾向芙蓉。
四、京韵大鼓刘白张指的是谁
在京韵大鼓的发展史上,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三位大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誉为京韵大鼓早期的‘三大流派’。
刘宝全先生被誉为“鼓界大王”,他开创了刘派京韵大鼓,其嗓音高亢,但高亢中带着一种甜润的味道。
白云鹏先生创立的白派京韵大鼓以抒情、柔美之韵味作为自己表演的风格,白云鹏先生所演唱的代表曲目多以红楼梦故事为主。
张小轩先生常演的代表作也以三国段为主,他以一种粗犷嗓音的唱法令老曲艺迷们喜爱,而他的表演因为其粗犷的气魄还被誉为是“花脸大鼓”。
五、请介绍一下京韵大鼓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一、白派
1、流派介绍
白派是京韵大鼓公认的基本流派,是白云鹏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创造的。白派唱腔对字音的处理十分讲究,注重声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强弱的变化,气口轻重的设置,特别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虽多,但唱腔却不重复。
2、代表人物
①阎秋霞
阎秋霞(1927-1988),京韵大鼓女演员,原名陆淑兰,曾任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
阎秋霞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的一户贫苦家庭中,十几岁开始在北京学艺,后来拜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为师。
解放后,阎秋霞致力于新中国的曲艺事业。她演唱的红楼梦曲目《黛玉焚稿》、《探晴雯》、《遣晴雯》、《太虚幻境》等节目皆宗其师之格,倍受观众赞许。
阎秋霞不但继承了白派的演唱艺术,而且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在白派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她的演唱韵味浓厚,行腔委婉,不飘不浊,清脆真切,缠绵绯恻。
尤其擅长通过高低匀和的唱腔,细致微妙的眼神,传神入化的手势揭示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之间的复杂感情。他擅演的曲目有《黛玉焚稿》、《宝玉哭黛玉》、《宝玉娶亲》、《探晴雯》等。
20世纪60年代她与曲艺作家孙世甲、三弦演奏家韩德荣共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白派新作《愚公移山》,深受各届人士好评,成为白派京韵的保留曲目。
1961年举行收徒仪式,将赵学义、李世明、刘志光、韩桂芬收入门下,使白派艺术后继有人。
②赵学义
赵学义(1944-2006),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先从师桑红林,后又得骆玉笙亲授。
1961年正式拜白云鹏入室弟子闫秋霞为师,成为白派京韵的第三代传人。赵学义在继承和发展白派京韵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鼓曲音乐改革方面,她锐意创新、辛勤耕耘,成果丰盛。赵学义的演唱,充分展现了白派的委婉精致、朴实清雅的风格,更突出显示了女性心怀、注重抒情的表叙。
她的内在情感、文化气质、细腻传神的表情、简约准确的动作,使词、曲、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听来亲切柔美,摇曳多姿。
代表作品有《宝玉娶亲》、《黛玉焚稿》、《宝玉哭黛玉》、《孟姜女》、《遣晴雯》、《探晴雯》等。
二、少白派
1、流派介绍
少白派是京韵大鼓流派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鼓曲名家白凤鸣宗法刘宝全的唱腔,吸收借鉴白云鹏的表演艺术,加以创造发挥,突出苍凉悲壮的“凡字腔”,创造了少白派京韵大鼓,并且编演了一批代表性曲目,对现代的京韵大鼓艺术具有一定影响。
2、代表人物
①白凤鸣
白凤鸣,1909-1980,男,京韵大鼓演员、少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之一。其父白晓山做过清代吏部小官,曾为八角鼓、单弦牌子曲票友,后改唱木板大鼓;
长兄白凤岩是京韵大鼓弦师,长期为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伴奏。白凤鸣八岁起向父亲学习演唱,后又向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学会运用气口和板路,十四岁正式拜刘宝全为师,接着又向兄长白凤岩学习掌握声韵和唱腔,兄弟二人创立了风靡一时的少白派京韵大鼓。
向左转|向右转
②白佳林
白佳林是少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凤鸣的公子,受其父嫡传颇深,常年参加票界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力。
2006年曾为白凤鸣的三段录音配像并出版。白佳林逝世后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少白派京韵大鼓的淡出,甚至灭亡。
三、骆派
1、流派介绍
骆派京韵大鼓是一种天津市的传统说唱艺术。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艺名小彩舞)骆玉笙(1914年—2002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在继承刘、白两派艺术基础上,博采广收,融通精化,于四十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解放后,她着力进行改革创新,在表现新生活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而其风格益为浓郁,艺术益为成熟,世称为“骆派京韵大鼓”。
2、代表人物
①骆玉笙
骆玉笙(1914.8.31—2002.5.5),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
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
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
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②刘春爱
刘春爱,女,生于1949年,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天津市十二届政协特聘委员,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师承当代鼓曲泰斗骆玉笙女士。
5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刘春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艺术上日臻完善、成熟。她不仅很好地继承了骆派京韵的神韵,同时不断探索,使其演唱以情带声、情真意切、声情并茂、激情饱满,具有独特的魅力。
她所演唱的《琵琶行》、《莺莺听琴》、《夜请李月华》等在曲艺大赛中多次获奖。
六、谁知道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的歌词
这段文字的描述是很不错,但是与主题的表达联系不够紧密,反而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结构,我实在无法将它融入,所以只能黛玉焚稿忍痛割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