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舟求剑文言文朗读
刻舟求剑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二、刻舟求剑文言文断句及注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kèzhōuqiújiàn
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契舟求剑
褒贬色彩含嘲讽意
结构连动
释义
基本舟:船;求:寻找,寻求。
比喻比喻拘泥呆板,脱离实际,不知变通。也比喻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
例句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随时注意外在环境的变化,切忌刻舟求剑。
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出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引证
刻舟求剑,固匪通才。
宋·陆游·《谢梁右相启》
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元·姬翼·《鹧鸪天》
夫地理上种种差别,势不容刻舟求剑。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和议》
近义词
胶柱鼓瑟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食古不化
反义词
通权达变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四、刻舟求剑注音版古诗
chǔrényǒushèjiāngzhě,qíjiànzìzhōuzhōngzhuìyúshuǐ,jùqìqízhōu,yuē:“shìwújiànzhīsuǒcóngzhuì。”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zhōuzhǐ,cóngqísuǒqìzhěrùshuǐqiúzhī。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zhōuyǐhángyǐ,érjiànbúháng,qiújiànruòcǐ,búyìhuòh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文言文带拼音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刻舟求剑文言文中遽契其舟是什么意思
回答问题:赶忙在从船舷上掉下剑的地方刻上记号。
六、刻舟求剑古文及注释几年级课文
是小学四年级课文下册,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一文是提醒我们,一定要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