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致远称誉是什么
马致远称誉是指对马致远的赞扬和崇敬。马致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在明朝时期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勇猛善战,智勇双全,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功抵御了外敌入侵,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被视为民族英雄和典范。因此,马致远称誉是对他的英雄事迹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赞扬和敬仰。
二、马致远郑光祖合称
马致远、郑光祖、与关汉卿、白朴并列,被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什么时候写的
是马致远独自漂泊之时写的。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四、马致远号是什么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都未曾担任显赫官职,所以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马致远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五、马致远是哪个朝代的
马致远是明代的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青年时期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都未曾担任显赫官职,所以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在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5年—1287年)间曾担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元年到元贞三年(1295年—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马致远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六、马致远的什么代表作是元代杂曲优秀作品之一
马致远流传最广的是他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他创作的小令,是一首散曲作品。他做的杂剧也相当知名。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杂剧作品中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