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一、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怎么“格物”

“格”,就是定义,尤其是可量化的定义,通常方法是平均法,分几何“平均法”和代数平均法,如几何“平均法”,把地球格致为经纬划分,每格一地区每点一经纬度。代数平均法就是熟知的所谓比值法,如a=F/M,加速度或启动速度正比于平均到单位质量所受力大小,代数平均值的目的是定义一个可衡量比较的值(即量化方法),而几何“平均法”的目的是定义一个可确认可比较的空间的点或面(点构成线面),即划化方法。此即格物之法,事物不格之则不能精密表述和把握之,而格物则致知也。

二、曾仕强怎么解释格物致知

格物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把观察所得的事物,逐一加以分类,就像放置在架子上的格子里一样。

接下来,把每一格的事物,分别分析、研究,并且把不同格子的事物,加以比较、分辨其异同,找出其共通的原则,再尝试用这些共通的原则来“格”其他事物,才是“格物致知”的功夫。

三、什么是格物致知曾仕强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格物致知处事方法,就是一个磨刀石样的东西,最初,我们带着心去石上把那些心、念、意、欲一类的东西磨掉,这是所谓“以我观物”的过程,但格物到了最后,却是要超脱出这个状态,达到“以物观物”,物如如显现。格物时有物,格了便无物。

又比如说,格物如撞钟,致知如听钟声。“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气去做的,而“致知”却不是事,自然而来。

所以格物简单说来,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观。致知就是懂得“本心”分辨是非真假,与此同时,在与别的人和事接触时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而后才能诚意,就是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本心”。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最后才能修身,做一个有德的人。

四、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一场秦火,让儒家这四字心法失传了。

《大学》里唯独缺了这四字的部分。

现为圣贤补上:

格物,即格除心物。致知,即致良知,即复天性,即明明德。其中,格物的“物”字为关窍所在。《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所以,格物的真正操作就在这句话里。

性本虚灵,动而为心。心本清净,染物而浊。浊则为意,意驱为念。而要点在于物能乱心。所以,不让心乱于物,也就是不生死于物关键是“机在目”。

机=触发,目=六根,所以其实是“机在目耳鼻舌身意”。所以,入手的方式就是这“六根”。

因此才有《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家则是“慎汝内,闭汝外,绝汝知,收视返听,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

佛家则是“修持身语意而三密相应,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从此入手,《大学》中残缺了千年的格物致知四字真谛终于真相大白。

作者:五戈(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火锅歌》

一锅虽小煮天地

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

离幻返真赴丹霞

五、格物致知全文详解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六、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