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铁鞋无觅处(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里)

一、踏破铁鞋无觅处诗句出自哪儿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诗出自《绝句》,宋代夏元鼎。

作者:夏元鼎年代:宋体裁:七绝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译文:为了学道,我从崆峒一路寻访辗转到湘湖,越想从诗书中找寻答案反而变得痴愚。即使把最坚固的鞋都磨穿,还是一无所获,没想到最后答案竟毫不费力地出现在眼前。

二、踏破铁鞋无觅处是什么意思呢

完整说法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tàpòtiěxiéwúmìchù,déláiquánbùfèigōngfu

成语解释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三、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里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扩展资料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出自辛稼轩的这首《青玉案·元夕》,王国维从词句中解读出了历经周折、经过磨练,最终会豁然顿悟,达到最终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正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意思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五、成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什么意思

1、【解释】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2、【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六、成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出自:《绝句》夏元鼎(南宋)

原文: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译文:

到崆峒山访问道士来到了湖湘边,我读了万卷诗书越读越感觉愚鲁。

踏破了铁鞋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实践中得来竟全然不费什么功夫。

扩展资料:

夏元鼎本弃官入道之人,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这首诗是他在南岳祝融峰遇到周真人后,经其点化遂大悟,于是作诗二首题于壁上,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原诗为:“崆峒访道屈尊乎,万卷丹书看转愚。着破铁鞋无觅处,得师全不费功夫。”

诗中表达了虚心求道,自己读书体会,不如大师指点领悟通透快捷的道理。后略加修改成为现在的这首《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使诗的意涵得到了扩展,不仅局限于“得师”了。

尤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口语中,以至于不少人把它当成了谚语俗话。“踏破铁鞋”形容查找探寻的耗时费力,把“铁鞋”都磨穿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用于形容两种情形。

一是表示侥幸、巧合。查找某件东西或某个人,费尽周折也没找到,但有时会在无意间找到了。还有就是表示功到自然成。做事或治学,其探寻过程艰难曲折始终不得门径而入,可积累到一定程度,不经意间会灵感突现,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