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雅颂赋比兴其中最有成就的是
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风”。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二、风雅颂的定义
风雅颂为《诗经》的三个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标准是其什么特点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赋、比,较清楚,兴有疑问,后人分歧很多,没有定论。刘勰“风通而赋同”,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比和兴,历代解释很多,有三种学说: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风雅颂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不同形式让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就是现代的对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导致艺术风格的差异,后来逐渐形成各种文学流派。四、赋比兴的读音是什么
fùbǐxìng
“兴”,普通话读音为xīng,xìng。“兴”的基本含义为举办,发动,如兴办;引申含义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如兴味。
在日常使用中,“兴”也常做动词,表示成功,如兴时。
“兴”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会意字,几只手一起把一个大盘高高举起。后来“卓”字逐渐发现于金文、楚系简帛和说文小篆中,楷书体和繁体的“兴”都从秦系简牍演变而来。
五、风雅颂赋比兴被统称为
《诗经》“六义”。
“风、雅、颂”指诗歌内容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的,合起来称之为“诗经六义”。
风,分为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有大、小雅之别,即朝廷的正声雅乐;颂,即宗庙的祭祀歌曲。这些诗歌一共有305篇,取其成数,称为“诗三百”。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赋指平铺直叙,比即比喻,兴指先言他物,再借助联想引出作者要写的事物。
六、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三体三用
风雅颂和赋比兴被称为三体三用。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了“三体三用”说,明确地把赋、比、兴与风、雅、颂分开,认为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表现方法。
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者,是故同称为义。